山东交通学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
领域:交通运输工程 代码:085222
研究方向:海洋运输与物流方向 培养单位:海运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能够从事交通运输领域项目规划、组织管理、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具体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能广泛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具有提出工程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5.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组织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技术改造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熟悉行业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初步具备行业执业资格能力。
二、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考生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择优录取。
三、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运输研究方向将紧密跟踪海洋运输领域的生产安全、营运管理、海洋与港口环保等最新技术,开展下列研究:
1. 船舶航行信息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
2.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以及船舶操纵避碰技术与通航环境分析;
3.海上货运理论与技术;
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四、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
2.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可以在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
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专家人员联合指导。
五、培养年限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研究生因患病、或其他特殊原因,经学校批准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原则上在校内进行,要求1.5年内修完全部课程教学学分;专业实践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1年。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本方向研究生课程原则上1.5年内完成。
2.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组成,其中学位课应不低于17学分。学位课包含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非学位课包含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体系如下:
(1)公共课(10学分):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由学校统一做出安排。
(2)基础理论课(9学分):工程数学类课程、专业英语、知识产权及信息检索。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2学分):6 门课程。
(4)选修课(10学分):5门课程,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选择选修课。
3.其他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
其他必修环节共计25学分,其中专业实践23学分,学术前沿讲座1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4.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要求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参见课程设置表。
5.课程考核要求
必修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考核一般采用考查方式进行;实践环节考核采用汇报、评议、鉴定方式进行。
表1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海洋运输与物流方向)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学位课 | 类型 |
1 | 2 | 3 | 4 | 5 | 6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 | | | | | | | 选修 |
管理学基础 | 36 | 2 | √ | | | | | | | 必修 |
英语(上) | 54 | 3 | √ | | | | | | √ | 必修 |
英语(下)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基础理论课 | 高等工程数学(上) | 54 | 3 | √ | | | | | | √ | 必修 |
高等工程数学(下)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专业英语 | 36 | 2 | | √ | | | | | | 必修 |
知识产权 | 18 | 1 | √ | | | | | | | 必修 |
信息检索 | 18 | 1 | √ | | | | | | | 必修 |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 海上交通工程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水上资源管理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航海智能技术与系统 | 36 | 2 | | √ | | | | | √ | 必修 |
海上交通安全管理 | 36 | 2 | | | √ | | | | | 必选2门 |
水上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 | 36 | 2 | | √ | | | | | |
船舶操纵避碰技术 | 36 | 2 | | √ | | | | | |
专业 选修课 | 国际航运经济理论 | 36 | 2 | | | √ | | | | | 选修3-5门 |
交通信息系统 | 36 | 2 | | | √ | | | | |
航运法规与政策 | 36 | 2 | | | √ | | | |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36 | 2 | | | √ | | | | |
港口规划与管理 | 36 | 2 | | | √ | | | | |
补修 课程 | 船舶管理 | 36 | 0 | | √ | | | | | | 同等学力、跨专业必选 |
海上货物运输 | 36 | 0 | | √ | | | | | |
其他 必修 环节 | 专业实践 | 1年 | 23 | | | | √ | √ | | | 必修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 第4学期 末前 |
学术报告 | | 1 | √ | √ | √ | √ | √ | √ | | 不少于 8次 |
表2 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书目、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海洋运输方向)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阅读 要求 | 备注 |
1 | 海商法(第三版) | 司玉琢 法律出版社 | 必读 | |
2 | 国际货物运输法律热点问题研究 | 李志文 法律出版社 | 选读 | |
3 | 海上货物运输中的赔偿问题研究 中英法律制度之比较 | 范葳 法律出版社 | 必读 | |
4 | 管理信息系统 | 薛华成 清华 | 选读 | |
5 | 管理科学基础 | 吴育华、杜纲 天津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
6 | 船舶货运技术 | 王建平 大连海事大事出版社 | 选读 | |
7 |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 | Davis,M.L. 著 王建龙译,清华大学出版 | 选读 | |
8 | 航海技术 | 期刊 | 必读 | |
9 | 中国航海 | 期刊 | 必读 | |
10 | 中国海事 | 期刊 | 选读 | |
11 |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 期刊 | 必读 | |
12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期刊 | 必读 | |
13 |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 期刊 | 必读 | |
14 | 自然科学进展 | 期刊 | 选读 | |
15 | 中国科学 | 期刊 | 选读 | |
16 | 环境科学 | 期刊 | 选读 | |
17 | 控制与决策 | 期刊 | 选读 | |
18 | 中国管理科学 | 期刊 | 选读 | |
19 | 管理现代化 | 期刊 | 选读 | |
20 | 软件学报 | 期刊 | 选读 | |
七、实践
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5学期,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或科研工作。实践方式采取现场教学与实习、工程实践、科研三类实践活动的结合。实践内容包括项目认知、项目规划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往届本科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2个月,考核合格获得23学分。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学习。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通过考核者取得相应学分。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附文献综述)、专题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
1.论文选题
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题,选题必须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产品研发: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及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2)工程设计: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开展的设计。
(3)应用研究:指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指一次性大型复杂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各个方面,也可以是企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工程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工程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
(5)调研报告:指对相关领域的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2.开题报告论证会
研究生要阅读文献并写出开题报告(查阅中、外文资料数量一般应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5篇)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论证会。开题报告应明确论文工作计划、研究内容与方法、完成期限和预期成果等。未通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不允许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须于第四学期末前完成。
3.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学科与研究生处会同相关学院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对未按期完成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研究生,给予警示,并在后期或学位论文答辩中重点督察。
4.学位论文预答辩
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导师审核认为符合要求的,研究生所在学院需组织3-5名本学科专家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不合格者,不允许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5.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重复率高于30%的需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修改,重复严重的需重写。
6.学位论文匿名评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全部进行专家匿名评审,匿名评审通过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7.学位论文答辩
由该领域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5名校内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校外专家2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校外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经4名以上(含4名)委员通过为答辩最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严格。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践环节并通过考核,完成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被授予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